為何自閉症人士不喜歡與他人對視?
前言:
近代的研究把自閉症的類別擴大到包括 「自閉症頻譜」( autism spectectrum)。
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顯著特徵之一是社會認知能力薄弱,原因在於,他們在接受和處理來自他人的情緒刺激以及識別他人面部特徵時,相關的皮質活動處於弱激活狀態或異常區域激活。
(Richard j. Davidson 2017) 自閉症在所有神經精神疾患(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中有著最強的遺存性。在沒有基因遺存性的情況下,自閉症的發生率是百分之一,目前的估計是每一百一十八名八歲的兒童中就有一名是自閉症;假設一個家庭中有一個孩子是自閉症,那麼他的兄弟姊妹也有自閉症的機率就變成百分之三,是基本率 (background rate) 的三倍; 在同卵雙胞胎中,假如一個有自閉症,另一名也有的機率是百分之六十三至百分之九十八 (依不同的研究所報告出來的機率範圍), 顯然自閉症有遺傳成份。目前還沒找出自閉症的基因,但是已有好幾個可能性,它需要很多基因在一起才會出現,這表示當一個人遺傳到的基因少於自閉症發病的最低額 (threshold, 一般叫臨界點,在研究上叫閾),他可能不會顯現出典型的自閉症,但是仍然可能出現某些症狀。
傳統上對自閉症的描述有三點:
第一,是社交互動的不正常,自閉症者常避免跟別人眼睛接觸,也不了解別人的感覺。 第二點是在溝通上的困難,有些自閉症者幾乎不說話,或是語調不正常,或是說話的節奏不對,有時根本就不懂意思而一直重複別人的話,或是不能自主性的啟動對話。第三點是所謂的刻板行為 (stereotyped behaviours),一直重複不斷的做某一動作,或有些奇特的儀式。
自閉症者在社交互動上的困難和差異
自閉症者在社交互動上有著明顯的困難和差異,(Richard j. Davidson 2017) 指出,他們無法了解別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別人說的話和行為的意義,這就是其社交的盲點。 假如一個沒有自閉症的人整天不看別人的臉,避免和人家眼神接觸,他會錯失很多社交和情緒上的線索,也同樣會對他身旁社交圈裡所發生的事感到迷惘。這表示,如果自閉症者可以學會看別人的眼睛的話,他們的社交和情緒的缺陷可能會逐漸減少。
情緒是一種感覺及行為傾向,與其思想、生理及心理有所相關(Goleman, 1995)。當個體受到刺激所引發的身心狀態稱之為情緒,個體可體驗情緒之發生 狀態,但卻不易掌控情緒所引起的生理及行為反應(張春興,1991)。
Compos 等人(1983)對情緒的定義分為以下四點做說明:
1. 情緒如同認知和本能般調節個體的內在生理狀態,是當訊息的篩選、知覺的過
程中,所產生的反應傾向。
2. 情緒是調節人際互動行為的關鍵,透過臉部表情、聲調、姿態、生理反應等多
元的表達方式,對他人的情緒狀態產生共鳴及同理反應。
3. 情緒為自發性的行為反應,透過表情、聲音和姿態等方式表達。 4. 情緒不需因學習或信號而出現,它以非系統性的方式影響他人。
由以上可知,情緒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生理、心理與行為所呈現出的 內在狀態、行為傾向,會因個體本身及環境而變化。
臉部表情辨識的相關研究:
有關臉部表情的研究結果主張,不同的表情是由不同的腦區域所處(Kottoor 1989)指出相較於平靜的中性表情,有表情的臉孔較容易被辨識出,表示「臉部表情辨認」與「臉孔辨認」是有關連的。多項研究指出表情情緒分別由大腦不同的區域所掌控,如:厭惡與基底核相關(Sprengelmeyer, Young, Calder, & 11
Karnat, 1996),害怕與杏仁核相關(Adolphs, Tranel, Damasio, & Damasio, 1994), 而厭惡與腦島前側和基底核兩部位相關(Phillips et al., 1997)。Adolphs、 Damasio、 Tranel 與 Damasio(2003)認為主要負責臉部表情辨識的皮質系統包括了不同的高階感覺皮質,且特定的情緒辨識是仰賴於不同的神經系統,可由此預測因腦部損傷的區位不同,使其對臉部表情辨識產生不同的受損模式。
情緒識別的能力問題和相關研究:
情緒辨識能力是依據對方的表情、情境訊息或身體線索(包括動作、身體姿 勢及聲調等),來辨識他人情緒的能力。許多對於人類情緒理解的瞭解皆來自於對臉部情緒處理的研究(Adolphs, 2002)。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中,臉部可傳達大量的社會性訊息,個體能藉由臉部表情來瞭解他人情緒狀態,並表達自己情 感(卓淑玲,1998),甚或是預測他人可能會有的行為,對於社會行為而言是一 個重要的調節因素。Ekman與Friesen (1976)所發展出的「臉部表情編碼系統」(Facial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將情緒分為六大類:分別有生氣、快樂、驚訝、悲傷、厭 惡及害怕。除 Ekman 與 Oster(1979)外,亦有多位學者發現情緒辨識具一致性 及普遍性,在各種文化差異的人種間都能正確的辨識出悲傷、快樂、憤怒及厭惡 等情緒(Compos, Barrett, Lamb, Goldsmith, & Stenberg, 1983;張美惠譯,1996)。 單延愷等人(2005)指出人人皆可感覺及區辨出臉部表情所表現出的情緒,且表情有助於個人情感表達外,也能作為辨識他人情緒的線索。其運作歷程為由視覺上的表情刺激區辨,以獲得情緒線索,再經檢索再認記憶與大腦表情圖像的提取、核對,做出適當的回應(Adolphs, 2002)。
情緒識別涉及到的大腦結構主要是顳枕皮層,尤其是梭狀回、眶額皮層、右頂葉、杏仁核和基底核。根據Adolphs (2002)研究,完成面孔情緒識別需要通過三個互補策略:知覺、分析和識別。這些策略激活了視覺和運動皮層,這將對觀察到的姿勢的內在表徵和對觀察到的相應情緒狀態產生影響。
情緒加工具有複雜性,杏仁核和內側前額葉區域在加工恐懼情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這個神經網絡受到自主激活系統的調節,該系統會對情緒刺激和身體狀態的內部表徵產生反饋。事實上,作為自主活動標誌的皮膚反應性的增加與面臨恐懼和憤怒時高水平的迫害和懷疑加工有關。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妄想型患者在加工恐懼情緒時,杏仁核–內側前額葉神經網絡活性的降低與自主激活系統的過度激活有關。然而,自主激活系統和腦島/基底神經節–內側前額葉神經網絡在加工不愉快情緒時是分離的,自主激活系統和前扣帶回–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網絡在加工恐懼情緒時也是分離的。越來越多的研究通過面部刺激、聲音韻律以及神經認知和症狀的相關性來考察情緒加工。研究發現面部識別與通過面部刺激或語音韻律測查情緒加工之間密切相關(Castagna et al., 2013)。
研究指出,自閉症兒的梭狀迴不正常,這是一群在大腦後端視覺皮質區的神經元,專門用來辨識臉的。一九九七年的實驗發現,大腦的視覺皮質區有專門負責臉形辨識的神經元,這對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社交活動中非常重要。後來的研究發現梭狀迴並不是只處理臉,而是這個人熟悉、專長的領域中,任何物體出現,梭狀迴都會活化起來。研究指出,自閉症人士的梭狀迴與普通人有著差異,他們在該大腦區域活化不夠,當自閉症的孩子躺在 MRI中,請他們區辨這張臉是快樂的還是憤怒的,他們的梭狀迴比一般正常兒童活化程度低了很多。(Richard j. Davidson 2017) 的研究中發現,自閉症孩子在辨識臉部的實驗中,在每一張看臉出現的時候,不論是中性的還是帶有情緒的臉,實驗中的自閉症孩子都把眼睛移開,他們可以看到臉的任何地方,就是不能看眼睛。其實驗發現自閉症孩子看眼睛的時間比正常的孩子少了百分之二十,把這個考慮進去,得出自閉症孩子的梭迴狀一點問題也沒有,它沒有活化不是因爲它失功能,而是因為它沒有接受到任何訊號。梭狀迴區域沒有接受到任何訊號是因爲孩子不願去注視人的臉,尤其是眼睛的部分。
近年研究證實,自閉症孩子的杏仁核在看臉時活化得太厲害。杏仁核是情緒學習的一個關鍵地方,杏仁核跟負面情緒和壓力有關,當我們覺得焦慮、害怕或感受到威脅時,該大腦區域會立刻進入警戒狀態,
亦是恐懼和焦慮迴路的核心結構,它對環境中的威脅起反應。在情緒認知、害怕和中性面孔識別任務期間,右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比較高(Holt et al., 2006)。
杏仁核作用:杏仁核的病變和神經反應的降低與個體無法處理他人的情緒相關。一個假說認為,在加工社會信息時,如果沒有杏仁核的參與,前額葉皮層的加工活動也會降低。事實上,眶額皮層會向杏仁核、鎳基和腦島發送抑制信息。一項神經成像研究表明前額葉皮層在調節杏仁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揭示了一個強大的自上而下的影響(Ochsner et al., 2004)。此外,使用情緒評價任務,Ochsner等(2004)發現,個體消極情感自我評估的降低與杏仁核活動的降低和眶額皮層活動的增強有關。在社會認知加工過程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額葉活動異常,這導致了前額葉皮層調節杏仁核的功能失調。Richard j. Davidson (2017) 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之間的白質 (white matter, 它是連接神經元之間的軸突,外面包有髓鞘,看起來是白色的) 越多,這個人的回彈力越強,如果白質比較少,即連接前額葉皮質到杏仁核的高速公路越少,回復的回彈力越弱。
許多自閉症的孩子幾乎不能看相片中人臉的眼睛, 他們在看臉時,該區域活化得很高,大腦和身體充滿了訊息。對他們來說非常不舒服,甚至可能是可怕的感受,他們把這個訊息解釋為威脅,只有看別的地方才能停止這個衝擊。科學家從眼動追蹤系統知道自閉症眼睛的方位的實驗證明,發現當,孩子把凝視點從眼睛移到臉的其他地方時,杏仁核的活化程度就降下來了,這表示厭惡眼神接觸是個安撫情緒、調節情緒的策略,它可以減輕焦慮和恐懼。自閉症的孩子用逃避別人的眼睛來減少社交的刺激,因為這個刺激對他們來說太有威脅性了。
杏仁核的高度活化教人很不舒服,而且大腦把這些訊息解釋為威脅性,那麼陌生人甚至家人臉上無害的表情,都會被解釋為具有威脅性,因此自閉症的孩子很早就學會不看人眼睛的策略。當他們看臉時,覺得焦慮,然後發現只把視線移開不去看別人的眼睛,這個焦慮就可以減輕,甚至避免掉它的發生。但是這個焦慮的去除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不看別人的眼睛,他們錯失很多由眼睛或臉部表情所傳達的重要社交訊息。在查看自閉症兒童和正常發展的孩子在看臉的影像時,自閉症兒童杏仁核的活化的確遠高於正常的兒童,但是自閉症兒童杏仁核活化的形態卻是有很大的變異性,而有些正常的孩子杏仁核的活化也跟自閉症兒童一樣高。
研究表明,恐懼情緒更強地激活了杏仁核,杏仁核受到損傷的患者在面孔情緒識別時顯示了對恐懼識別的特定缺陷。然而,後來的研究證實,這種缺陷擴展到所有消極情緒。自閉症兒童在語言和社交上的症狀,以及這些症狀底下大腦處理的歷程,其實很多人都有。有些人並沒有自閉症,但是不能忍受看別人的眼睛,這種人在醫學上標籤為社交恐懼症,這表示在情緒形態的任何向度上,並沒有某一個魔術分界點能清楚的區分出正常和病態。
大腦神經可塑性:
大腦有一個特性叫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 大腦可因內在激發的訊息 — 即我們的想法和意圖 — 而改變。
這些改變包括:改變大腦某個區域的功能;擴張或縮小做某件工作的某個神經領域;強化或減弱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增加或減少特定大腦迴路的活化程度;以及調控大腦中的神經化學信使- 神經傳導物質 (neurotransmitter) 。 一些研究表明,杏仁核的激活程度可能與血清素傳遞基因的等位基因有關,短等位基因傳遞與情緒任務中杏仁核激活程度增強有關(Hairi et al., 2002)。Salgado-Pineda等(2005)將杏仁核的激活與大腦的某一神經遞質相聯繫,表明多巴胺在杏仁核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其他學者認為γ-氨基丁酸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可以降低杏仁核活動(Fretland et al., 2015)。他們指出從杏仁核的基底外側區域到扣帶回釋放的氨基丁酸和前額皮層多巴胺釋放之間是有聯繫的。這表明該神經網絡連接的失衡可導致前扣帶回的活性增強。
Richard j. Davidson (2017) 指出,感受到愛和依附的感覺會提升大腦中催生素的濃度。催生素的實驗確定了杏仁核在社會大腦中所扮演的角色,把摧生素這種荷爾蒙噴到受試者的鼻腔中,使它直接進入大腦,結果它降低了杏仁核的活化;也就是說,催生素產生承諾、依附的感覺,這個感覺降低了杏仁核的活化。
我們的大腦可分為二個迴路,也就是輸入迴路和輸出迴路,即是感覺迴路和運動迴路。人類受到外界的刺激後,透過身體各種感受器,(如: 五感、本體感) 傳達到腦的感覺中樞,接著由運動中樞,也就是藉著輸出迴路來表現於外。當人體從外界接收到的資訊越多,迴路就開啟得越好。
運動迴路和感覺迴路是相應的。如果在運動方面比較遲緩,則在其他各項感覺也同樣會受到相互影響。如果在幼兒成長期加強感覺迴路/各感受器的刺激,就可以及早改善其發展。
大腦在學習新知識/事物時,主要是靠記憶力、集中力及持續力。 這三種功能直接影響其學習及表現能力。給予腦集中力的是網樣體。如果網樣體的機能降低,傳送的信號會低弱,意識也會低下,頭腦就會呆滯。記憶力降低,頭腦的運作遲鈍。
例如: 普通人在長時間學習或讀書之後,出現疲勞、打呵欠、愛睏的狀態,這和障礙兒的頭腦無法得到有效作用的情況一樣。
要長時間發揮集中力,就必須要有持續力,這也和肌肉非常有關係。腦部是否能夠正確地發揮機能,與肌肉裡面的筋紡錘是否能夠把清晰的信號送給大腦新皮質。如果肌肉沒有力氣,腦子也不能有效運作。由於肌肉和腦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只要適當地鍛鍊肌肉,就能夠給予大腦良好的刺激。
#私人游泳教練
#感覺統合
#鄧偉明游泳教練
#自閉症譜系
#臉部辨識